企业新闻

投资性房地产计税基础(投资性房地产计税基础是什么)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什么意思?

1、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予税前扣除。

2、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从税收的角度考虑,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假定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核算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

3、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4、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是假定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进行核算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一切按照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应有金额做规定。

5、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的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哪些情况下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1、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可能会存在差异的情况有:(1)固定资产,会计与税法的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的提取。(2)无形资产,会计与税法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摊销的年限、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

2、因此会形成暂时性差异;选项D,因违反税法规定应缴纳但尚未缴纳的滞纳金是企业的负债,税法不允许扣除,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3、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情况:(一)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使用或最终出售该项资产时将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额,而计税基础代表的是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4、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抵扣,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缴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例如,一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200万元,计 税基础如果为15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造成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的增加。

5、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缴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举例说明:例如,一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200万元,计税基础如果为15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造成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的增加。在其产生当期,在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时,为什么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税法中不承认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税法只承认账面价值,所以当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时候就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成本法下,计税会计没有差异,但是转了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计税基础还是按照成本模式的。

因为税法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只认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在税法中不认其公允价值,成本法下,计税会计没有差异,但是转了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报表反应的也是公允价值,计税基础还是按照成本模式的,两者之间差异不就出来了所以会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其次,递延所得税反映了房地产转换对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影响。在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时,折旧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税收基础的变化。递延所得税通过反映这种变化来衡量税收负担的增加或减少。确认递延所得税有助于确保公司在转换后的财务报表中正确反映其实际税务义务。

不承认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税法只承认账面价值,所以当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时候就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而会计上转换成公允模式以后就不计提折旧了,二税法中还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所以就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

【财务笔记】【科目】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2

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就不再计提折旧和摊销,直接将其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科目,影响当期净利润。成本模式计量 和普通的存货或固定资产没区别。按时计提折旧,并将当期收到租金计入利润表的其他业务收入即可,这属于比较谨慎的会计政策。

对于非房地产企业来说,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是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其他经营活动,形成的租金收入或转让增值收益确认为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 在进行后续计量时,企业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通常情况下应采用 成本模式 ,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这里要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就会遇到“公允价值变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账务处理没学过的。还不知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区别。注意,这里同投资性房地产一样的,都涉及到二级科目。在这里,你关键是看一级科目,不要去死记。

学会计我的归纳不到家,但是还是必须说,各个章节的联系,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都是有着联系,所以这几章要学好。然后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是难点。

会计这么多章节,很容易忘记,需要我们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章节,都会讲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

合并报表中对于内部交易中涉及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所得税处理需要注意的...

1、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或推定损益对所得税影响的处理。若母公司的所得税费用已考虑了这些因素,合并工作底稿的调整就不必再次考虑。反之,应调整工作底稿,反映按照企业集团实际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

2、这二者的差额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就是合并报表中认可的递延所得税金额,然后与个别报表中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比较,确定合并报表中应该编制调整抵销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金额。

3、因为乙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折旧,但税法是要求按年计提折旧的,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以乙公司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合并报表已计提折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消失,所以要冲回递延所得税负债。